在这里稍微延伸:
化验单结果异常并不总代表身体患有疾病,化验单上的参考范围仅仅是一个参考,根据一个地区绝大多数人的化验结果统计而成,非本地区居民,或有较长时间未居住于该地区,甚至从事某些特殊职业、怀孕的情况下,某些项目后面可能会被判定为“不正常”而画上一个箭头。
再看看“红细胞压积”。它是一个比值,指示红细胞占血液体积的比例,用百分数表示。它反映红细胞和血浆之间的体积关系。它的上升提示血液浓缩,通常指示身体处于缺水的状态;下降则提示血液稀释。
表格中,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反应红细胞的发育情况,升高或缩小均提示造血系统的问题。平均血红蛋白量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通常指示近期的营养状况。

我们体内的白细胞,主要是起到免疫的作用,正因为如此,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常常意味着免疫系统的变化。它的轻微升高提示身体存在炎症,或者女性处于生理期、妊娠期,甚至情绪的剧烈波动。它的大幅度升高提示严重的感染或白血病。白细胞计数的减少可能存在于某些特殊的感染、败血症中,一些药物也可引起白细胞计数的降低。肿瘤可以引起白细胞计数的波动,具体不定。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分为两大类,有粒细胞,包括中性粒细胞、嗜碱性粒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;无粒细胞,包括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。
再来看看有粒细胞。它名字中的“粒”,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水解酶颗粒,所以,有粒细胞通常承担清除异物的任务。细菌性感染以及中毒时,中性粒细胞被动员去清除它们,中性粒细胞计数会升高,然而,在感染伤寒等传染病时,由于中性粒细胞大量死亡,这一项目的计数会减小。嗜酸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常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,以及过敏反应,它们的升高常常表示身体正遭受寄生虫的感染或者处于过敏状态中。无粒细胞则分泌各种抗体以及活性物质,所以,病毒感染、传染病、淋巴瘤等疾病均能引起无粒白细胞的数值波动。
各项白细胞比率反应免疫系统的工作侧重点,提示免疫系统正在加强某一方面的免疫反应。值得注意的是,白细胞计数十倍甚至百倍的波动,常提示白血病,这种情况下应给予高度重视。
血小板的个头儿很小,但它的作用并不小,伤口止血与结痂全靠它了。血小板过多或过少均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,血液中的血小板过少时,就要注意是否患上造血系统疾病,或者脾脏功能亢进,当然,服用一些药物诸如阿司匹林,也能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。
血小板的升高常常提示骨髓病变,或脾脏于近期被切除。更细节的情况应通过反应血小板发育情况的“平均血小板体积”、“血小板分布宽度”、“大型血小板比率”来判断。
血常规化验单能看出病毒感染吗
一些做过血常规检测的朋友坑能会好奇,为什么医生能从化验单中看出自己所会上的病毒是什么,那么血常规化验单真的能看出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吗?这两种感染是通过哪些方面展示出来的呢?我们就跟随妈妈百科看一下。
事实上,单纯从血常规化验单是不能确定被检查者是患有细菌感染,还是病毒感染的,只能从血常规白细胞是否升高初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。
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消灭病原体,保卫健康的作用,它的正常值是(4-10)×109/L。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、出血、中毒、白血病等。其减少常见于流感、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、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。
1、中性白细胞,正常为0.5-0.7,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。
2、淋巴细胞,正常为0.2-0.4,减少时表明中性白细胞增多,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、结核、百日咳等。
3、嗜酸性粒细胞,正常为0.005-0.05,这种细胞增多意味着可能患寄生虫病、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;
4、嗜碱性粒细胞,正常为0-0.0075,这一数据对人的的影响不大。
5、单核细胞,正常为0.01-0.08,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。
指导意见:一般认为白细胞正常或减少者属于病毒感染,而白细胞升高者为细菌感染,但是不能够作为确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依据。 …